搏风击浪闯市场 殚精竭虑为人民
——省人大代表、江苏蛟龙集团董事长韩才高的先进事迹
20年,从一颗幼苗长成参天大树,那是自然的规律;20年,从一名婴儿长成健壮的青年,那是关爱的力量; 20年,一个既没有天赐,也没有神助的穷村,改命运、换新颜,变成令人神往与感慨的“人间天堂”,那是奇迹的创造……
创造这个奇迹的人就是盐都区秦南镇泾口村党委书记、江苏蛟龙集团董事长、江苏省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韩才高。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人大代表心思发展,情系人民的高尚情怀。
一门心思谋发展
泾口村原来是一个小渔村,地处蟒蛇河和朱沥沟的交叉口,地势比较低洼,一旦发大水,就颗粒无收,是全镇最穷的村。上世纪70年代中期,大队干部下定决心要甩掉穷帽子,他们凑了2000块钱,将渔民们组织起来,用抽水机船拖两条小木船来到长江边干起了打捞沉船的行当。创办初期的打捞队是个穷底子,加之经营不善,到80年代初就撑不下去了,最困难的时候半年都没有业务可做。难道让萦系全村希望的打捞队就这样散伙吗?谁又能挑起这副重担呢?当时的大队书记找到刚30出头的副大队长韩才高,想让他去。韩才高很是矛盾:出去就一定要担很大的风险,不出去就意味着打捞队要半途而废。经过前思后虑,他暗下决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听从党召唤,在困难的时候要站得出来。于是,他东凑西借了200元钱,毅然来到了位于大上海的小打捞队,跨出了重整企业的第一步。初到打捞队,拓展业务的艰辛可想而知,生活上,常常吃的是路边小摊,住的是车站码头,餐风饮露,披星戴月,可韩才高心里明白:要想在长江上立足脚跟,就必须吃得千般苦;认准了的路,要坚决走下去!
1983年8月,南京下关水域有一艘1000多吨的水泥趸船因故沉没了,这一事故引起了省内外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南京港监局和港务局先后请了6家有规模的国营单位进场打捞,都没成功。韩才高得知这一消息后,心底一亮:机会来了!随即召集大伙献计献策,从而集中众人的智慧,研究出了一套超乎寻常的打捞方案。当时,南京港监局的同志对他们持很大的怀疑态度,认为国营单位都不行,更何况由小渔民拉起的打捞队?韩才高当即立下了军令状:一个月内若趸船不出水,我们分文不要,退出南京港。韩才高超人的胆识和不服输的犟劲深深地打动了港监局的同志,他们也承诺:若趸船真的能打捞出水,以后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业务均为你们开绿灯。经过2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韩才高运用自己独特的堵洞、封舱、抽水、起浮的方法,终于将趸船打捞出水。一时间秦南打捞队名声大振,打捞队的牌子也挂到了南京港监局的办公大楼上。
经过20多年的风风雨雨和艰苦创业,泾口村打捞队的经营范围已从原来的南京、上海拓展到长江中下游所有港口以及浙江、福建、山东、天津等沿海地区。经营领域也在依托水上、水下沉船物资打捞发展到水下钻探、铺设水下电缆、疏浚挖泥、码头安装、水下爆破拆除、切割焊接等各种航务工程项目,同时还具备了独立的码头施工能力,参与了南京长江二桥、三桥、上海的东海大桥、浙江的杭州湾大桥等100多项国家大中型重点工程。独家承担的南通15000吨货轮分解切割打捞、常熟硫酸船整体打捞、镇江1600米排污管道整体沉放等重点工程,也成为全国打捞行业中的施工典范,开创了国内水工市场的先河,先后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企业规模从一个村办企业一跃成为省级集团,目前已拥有固定资产1.5亿元,年产值2亿元,并安置了400多名劳动力进集团就业,现在泾口村村民都自豪地说:“蛟龙集团是咱老百姓自己的企业”。
一腔热血写忠诚
作为一名资产超亿元的企业当家人,韩才高应当拥有高薪和洋房,但他至今仍拿领导班子的平均工资。二十多年来,集团奖励的上百万元奖金,他仅仅拿了个零头。因为他始终认为他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才是一个人大代表应尽的义务,如果什么事情只想着自己,那就玷污了人大代表的光荣称号。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韩才高的两个弟弟看到周围一些不如自己的人也拉起队伍办了打捞公司、还赚了大钱时,也有一点眼热心动,就要韩才高领头另外新办个打捞公司。此时,一些业务单位得知消息后,也打电话支持韩才高个人干,凭韩才高当时的知名度,不出三年就会成为千万富翁,但他还是断然拒绝了。见劝不动,两个兄弟又提出不要他支持,自己单干的要求。韩才高坦言:你们的业务关系也是靠集体铺就的,要想单干可以,从此弟兄之间决不往来。后来两兄弟理解了韩才高的一番苦心,也安心在公司工作。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韩才高的身体每况愈下。进入新世纪,正是打捞业务进行新一轮扩张的关键时期,韩才高却因为患病住进了医院。为了考证一艘投资1500万元起重工程船的新项目,他恳请医生推迟了化疗时间。住院期间,集团决策全由他在病床上决定,所有对外经营没有因为他住院而受到影响。
出院以后,多年与长江为伴的韩才高,深谙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哲理。他深感年岁不饶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集团的接班人。凭心而论,集团里有韩才高自己的儿子和同胞兄弟,儿子和弟弟均有一定的能力,就自己在集团的威望,无任定谁担任集团的接班人完全可以一锤定音。韩才高辗转反思,却选定了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具备较高管理能力的周向东。这几年,集团不断发展壮大的实践证明,韩才高的选择是对的。
一片丹心为人民
创业20多年来,韩才高始终不渝的信念就是:干一番事业,富一方群众。
2001年,由韩才高一手盘大的蛟龙集团面临改制,按常规,企业改制资产应全部由职工个人参股,但韩才高坚持让村里占有51%的股金,并以10%的红利参加分红,理由是有味的东西应让大家尝尝。2003年初,集团进行二次改制,按照上级要求,村集体近千万元的股金应全部退出。韩才高又提出:“蛟龙这个品牌历经数十载,是全体村民共同打造的产物,公司400多名职工不能独占”。经过集团上下几番商议,决定给村里435万元的“培养费”。对此,许多人不理解,认为老韩给“蛟龙”的价位定高了,公司员工吃亏了;有人当着他的面说:“蛟龙”的品牌价值顶多100万元就足够了。而韩才高却动情地说:没有全村的支持就没有蛟龙的今天,一定要让全村人共享她的成果。
村集体股退出企业后,韩才高心里感到很不踏实,村里一下子失去了这只生蛋的“老母鸡”,单靠农业收入,将来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富有。为增加村集体收入,减少农民负担,他决定以高出银行3倍的利息将集体股本金中的500万元钱反借到集团,使群众得到了实惠。泾口村的村民深情地说:“韩代表一心为我们着想,他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村民们这样说不无道理,20多年来,集团反哺到村里用于各类建设的资金有2000多万元,为村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率先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13年前,泾口村在全镇率先办起了自来水厂,并实行半价收费。
11年前,村里投入40多万元在全镇建立起第一个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村,在主要道路上装上了路灯,每当夜幕降临,全村灯火通明。
10年前,为了让村里孤寡老人和老弱病残安度晚年,投资100多万元兴建了一座苏北一流的敬老院。
9年前,当部分家底厚实的村民想住楼房时,韩才高大力鼓励,特意邀请省城的建筑设计专家们,对村里的建设作了科学规划,并设计出多种图纸供村民选择,还由村出资统一办理执照。短短的几年时间,有百户村民住上了不同式样、不同风格的别墅。
8年前,当村民时尚早锻炼、晚散步时,韩才高投资150万元,新建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蛟龙休闲园”。
5年前,泾口村在全区率先成立了助老助残和助学基金会,目前两个基金会的帐户上常年有20万元以上的资金。
4年前,村投资300多万元,新建厂房,新招商了织袜厂等三家企业落户泾口。使全村1000多名男女劳动力基本成了职工,实现了由农到工的转移,形成了“男捞女织”的格局。
3年前,村里投入200多万元,对所有道路都实行了水泥路面改造,汽车能通到各家各户。其中,高标准建设的总长近3000米的蛟龙大道,已成为泾口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2年前,泾口村实现“零负担”,农业税、排涝费、联防费、合作医疗费、水费上缴及修桥筑路等一事一议费用均不向群众收取,全部由集体出资,减轻了农民负担。
去年,集团又为所有职工办理了养老保险,还出资将职工家庭成员和老人全部纳入大病风险医保体系,消除了职工和老人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享受了都市人的生活。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作为省人大代表,韩才高始终不忘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为了经济的发展,他长年在外奔波,但每年人大召开会议,他都提前安排好工作,做好准备,按时出席,定下心来,认真听取和审议会议的各项报告,积极反映群众的呼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代表活动,只要接到通知,无论出差在什么地方都能及时赶回家参加。每次回到村里,他还喜欢到乡里乡亲间串串门,拉拉家常,听听乡亲们的心里话,群众有什么反映和意见,他都一一记在心里,并及时加以改进。若是知道哪家发生特殊事故和困难,都能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对村里的老党员、孤寡老人和病残者他更是情有独钟,每年大年三十,他都一一登门分别给他们送上千儿八百的“功臣钱”、“辛苦钱”、“欢喜钱”、“压岁钱”。
现在的泾口村,座落在以蛟龙集团命名的蛟龙路与幸福路交汇点。站在村部楼顶远眺:贴着幸福的幸福河,流淌着鱼翔浅底的碧水;石驳岸边墨绿的垂杨,随风起舞,仿佛展示村民们歌舞心声;漫步在幸福河畔蛟龙路两侧是一幢幢造型别致的别墅;置身于幸福河东异彩纷呈、繁花似锦的蛟龙休闲园,让人心旷神怡;幸福河西的村敬老院内老人们一个个安度晚年;蛟龙路旁百姓安居乐业,幸福河畔群众笑口常开。村民们为泾口村日新月异的好日子而开心,更为泾口村的好领头人、人民的好代表——韩才高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