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党和国家对农民健康状况的重视和农村医疗投入的加大,农村医疗水平已经得到了相当大的提升,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使广大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但目前农村村医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成为制约农民医疗状况改善的主要瓶颈。村医队伍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年龄老化。一些村医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赤脚医生,年龄偏大,精力不济,难以承担目前的农村医疗任务。 二、知识退化。不少村医的医疗水平只是赤脚医生的医学知识基础,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对当代最新医学知识的了解。 三、岗位固化。一些村医是子承父(母)业,村医岗位成为农村中家族式传承的职业,缺乏竞争和选拔机制。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加强对现有农村医务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其医疗技能和水平。可以通过“送医下乡”活动的开展,从县级医院中抽调人员把村医临时替换出来,安排到县级医院进行一段时期的临床实践。 第二、参照村官的选拔和任用模式,从应届医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中选拔村医后备人才,经过三至五年的临床实践后,充实到村医岗位。 第三、引入考试和竞争淘汰机制,加强对村医队伍的管理和考核。每隔三年,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村医进行专业知识和医德医风的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实行聘用、转岗或待岗。 村医是最基层的医务人员,提高其医疗水平和职业技能,不仅可以方便农民就医,减少农民频繁进城就医的成本,而且可以减轻城镇医院特别是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加强农村的疾病预防,从而促进农村医疗条件实质性的改善。
建议人:熊新华等10位代表
|